• 学校首页 | 三维地图 | English
  • 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甘肃兰州圆满闭幕!
  • 2025年08月25日 19:36  来源: 点击:[]

  • 第十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甘肃兰州圆满闭幕!

    第十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于2025725日至27日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储能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储能领域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大会由兰州理工大学、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国际储能材料学会、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济南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电力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新能源汽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南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阜阳师范大学、西京学院、成都大学、楚雄师范学院、新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佛山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共同主办,并由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省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利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兰州城市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11家单位联合承办。本次大会由潘复生院士、朱庆山研究员、马紫峰教授、郑小平教授、刘宗明教授、李文生教授、郭孝东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设置了9大前沿专题论坛,涵盖锂////锌离子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热点领域。通过9场分论坛报告、3场研究生论坛以及90余份墙报展示,集中呈现了400余项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的AI储能与先进表征技术、能源催化转化等特色论坛,充分展现了储能科技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趋势。

    图片

    01/ 开幕致辞

    726日大会开幕式由兰州理工大学教授李世友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兰州理工大学校副校长郑小平分别致辞。

    图片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李世友

    潘复生院士指出:当今世界,能源变革浪潮澎湃,储能技术已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本次大会以"储能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在此,分享储能事业发展的三点思考:第一,坚持创新引领,突破核心技术。第二,深化协同合作,共建创新生态。第三,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储能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承载着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让我们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并进、开拓创新。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

    朱庆山书记表示本次大会以“储能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西部大开发,为我国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尤为重要。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但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亟需大规模储能技术支撑电网稳定运行。本次大会选址兰州,正是希望结合西部能源资源禀赋,探索储能技术在沙戈荒基地、多能互补系统、离网微电网等场景的突破性应用。

    图片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

    郑小平副校长代表兰州理工大学欢迎全国储能专家学者工作者来兰州。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能源革命蓬勃兴起。以风、光、生物质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日益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水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战略共识与共同行动。甘肃作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正以储能技术创新为引擎,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兰州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四强”行动和新型工业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服务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正式组建“绿色能源与储能学院”,重点布局大规模储能、氢能、新型电池材料等前沿方向,致力于打造跨学科研究创新高地。

    图片

    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郑小平

    02/ 大会报告

    接下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天寿;合肥理工学院校长、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吴玉程(张勇代);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马紫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衍伟;重庆大学/明月湖实验室教授周小元发表了精彩演讲,全方面、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储能技术的创新绿色发展。

    01李永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图片


    报告题目:窄带隙有机受体光伏材料

    02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图片

    报告题目: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

    03赵天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图片

    报告题目:液流电池理论创新与性能突破

    04吴玉程   合肥理工学院校长、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张勇代替)

    图片

    报告题目:超越锂离子电池体系的新型电池材料设计与开发

    05马紫峰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图片

    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多功能电解质设计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06马衍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图片

    报告题目: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07周小元   重庆大学/明月湖实验室教授

    图片

    报告题目:镁电池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03/ 分论坛报告

    726日下午,大会围绕储能领域前沿技术,精心设置了"锂、钠、钾、镁、锌离子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新型储热/储冷材料与技术""固态电池""AI储能与先进表征技术应用""碳材料与电容器""水系电池""太阳能电池与光电器件"以及"能源催化转化"九大专题学术论坛。通过400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以多元化形式深入探讨储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成果,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727日下午,大会还特别举办了研究生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展示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分论坛会议现场

    04/ 仪器设备及应用展览

    同期,本届大会还举办了“锂、钠、钾、镁、锌离子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新型储热/储冷材料与技术”,“固态电池”,“AI储能与先进表征技术在储能中的应用”,“碳材料与电容器”,“水系电池”,“太阳能电池与光电器件”,“能源催化转化”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应用展览,吸引了多家企业单位参加展览。

    图片

    05/ 年度表彰

    726日大会晚宴,颁发了优秀墙报,由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郑小平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厦门大学教授彭栋梁,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马衍伟,Gamry电化学张学元博士担任颁奖嘉宾,颁发了大会优秀墙报。

    图片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储能领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与会代表围绕储能技术的前沿进展与产业化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贡献了宝贵智慧。

    全国储能工程大会由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发起创办,历经十载蓬勃发展,大会已成功在合肥(2015)、长兴(2016)、横店(2017)、合肥(2018)、郑州(2019)、德清(2020)、沈阳(2021)、重庆(2023)、开封(2024)、兰州(2025)九座城市连续举办十届。经过多年发展,大会已发展成为集学术交流、技术展示、产业对接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平台,其规模、层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现已成为我国储能领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年度学术盛会。每届大会均吸引上千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会,为推动我国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上一条:中心承办的“2025新能源与储能系统会议”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下一条:2025 New Energy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ntrol Summit Forum (NEESSC 2025)

    关闭

版权所有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话:0471-3602300  传真:0471-360230022